越北探秘,话印象芒街
▓ 张长宁
冬月初一的大雪时节,江浙沪等江南多地飞雪飘零。此时我所在的热带雨林气候的越南正值炎热的干季,色彩斑斓的沙滩服成了我们一行临时拼团的江南驴友标志性短打扮。
这天下午,我们由河内来到越南东北部的芒街,逢此旅游旺季每天通关过境者超过6000人次,其中80%是中国游客。趁越南导游抽身去芒街口岸联检大楼为大家代办团队通关签证,本团除了我以外,都利用这个时间差一起乘中巴赶去17公里外的海边,游览茶古海滩、百年教堂。
旅行中我是一向喜欢落单的独行侠,根据在河内军事博物馆邂逅的一位老乡军迷热心指点,于是车一到芒街我就请假获准脱团一个小时,赶去其街区深处找寻一处代号为“M-3计划”执行机构旧址,希望能在其作为纪念馆不期开放前先睹为快。
越南的芒街与中国的东兴唇齿相依,都是濒临北部湾海域的边境口岸城市,白仑河自西向东将两座边境小城隔开。这座界河上的大桥,全长约120米,是60、70年代中国输送援越抗美物资到北越的国际通道上重要桥梁,当时被命名“中越友谊大桥”,1979年2月后此桥被越军炸毁。1992年中越两国在其原址上重建了大桥,改名为北仑河大桥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战争并没有给芒街这个边关小镇留下太多的痕迹。
芒街现是越南经济特区,露天广场、棚户市场、旅游商店、景点商场等无不人声鼎沸,络绎不绝的游客摩肩接踵,基本看不到戴袖章的“城管”,使口岸广场附近的几条街上,凡游客云集的地方商贩们挤在路边占地为摊。不可否认的是,越南果品、药材、土特产、红木制品以及各种旅游纪念品在此对中国游客大有市场。
在这人满为患的当街市场群外围马路边,则是一群群越南男人挣人民币的生意场,瞧他们一个个跨在摩托车上,以简单的汉语发出同一腔调吆喝拉客,向过往游客可劲招呼:“十块,十块钱!”那意思很简单,花10元人民币乘摩的,骑手可以驮你满大街领略芒街的市容市貌,让你有幸“穿越回到中国80年代”小县城留下深刻印象。
都说越南是被摩托车占领的国度,宽街窄巷是摩的大显神威的赛场,只要不无证驾驶、不撞人、不当交警面闯红灯,似乎没谁对你约束,大概也不需要年检。这对年轻的中国游客可是大有吸引力,来了便挑选优秀骑手呼啸来去,体验“飞车党”当街拉风的刺激。
在众多的越南北部城市摩的骑手中,我只找到一个会简单汉语交流的老伯作为“带路党”。这个两鬓斑白、身体硬朗的摩的老司机,拍着胸脯称他对“M-3计划”机构旧址熟门熟路,是多次载客或引团过去参观的“赏金向导”。他见我对其愿望强烈,一戴眼镜二身微胖,像一个有文化的老板,开价每小时服务收费100元人民币。0K,成交!
这个姓黎的摩的老骑手对我坦诚,他曾是越军老兵,1979年中越交战之时他已入伍边境公安屯大半年,那时起学会的骑摩托车打枪。但他声明从未伤害过中国军民,因为芒街在这场战争中基本没发生什么事件性冲突,偶有军事对抗也限于炮弹互相招呼象征性的轰来炸去。
“黎老兵”把我稳驮在他“雅马哈”载重型摩托车后座,一踩油门“轰——”地钻出人满为患的集贸市场,穿过尘灰弥漫的雄关大道,背朝芒街通关大楼向深街后山的要塞边检站方向呼啸而去。我只有一个小时特许的自由活动时间,一刻也不能耽搁。
飞驰的“雅马哈”摩的驮着我在芒街市区郊外穿街走巷转悠了一刻钟后,停车熄火在城边一处不起眼的大货场站下,抬眼望去一处处都分别堆满了香蕉、椰子、芒果、桔柑等时令水果。“黎老兵”见我满脸狐疑,便引我前行来到偌大货场的深处,这才看到一座被篱笆墙圈围的低矮建筑物。他说,中越交战期间,越军“M-3计划”实施的最高指挥部就设在这矮楼里。目前里面可能正处于装修布展,暂未开放。
时间过得真快,对芒街“M-3计划”军事机构旧址的突访,在不知不觉中已过去了近半个小时。
“黎老兵”在载我飞车返回芒街口岸广场之际,顺道抄近路还带我走马观花看了几处曾经的兵营和雷场。一直到了我们旅游团集结地,这个曾经越军的老兵硬是心里有话没能忍住,于是双手合十,语调低沉地向我坦言,他此时感到很庆幸的是,越军的“M-3计划”被搁置,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未得到实施。阿弥陀佛!
在本团即将离开芒街口岸回国之前,“黎老兵”向我提出恳请,希望我把身穿的沙滩服赠送给他留作纪念,理由竟然是咱中国人穿过的衣服多有“人情味”。闻此,驴友中的男士们也纷纷脱了沙滩服送给他。而团里的女士们更爽,一起把钱包里没花光的越南盾统统塞进这位越南老者的衣兜里。
张长宁,1954年生于南京,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,分别在南京日报、新华传媒集团从事新闻采、编业务整30年。本辑收录的游记,均为作者近年来在多家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。